Linux系统启动过程
Linux系统的启动过程可以分为5个阶段:
内核的引导。
运行 init。
系统初始化。
建立终端 。
用户登录系统。
加载内核
当计算机打开电源后,首先是BIOS开机自检,按照BIOS中设置的启动设备(通常是硬盘)来启动。
操作系统接管硬件以后,首先读入 /boot 目录下的内核文件。
启动初始化进程init
内核文件加载以后,就开始运行第一个程序 /sbin/init,它的作用是初始化系统环境。
init程序首先是需要读取配置文件/etc/inittab。
CentOS 各版本init配置文件的位置:
- SysV: init, CentOS 5之前, 配置文件: /etc/inittab。
- Upstart: init,CentOS 6, 配置文件: /etc/inittab, /etc/init/*.conf。
- Systemd: systemd, CentOS 7,配置文件: /usr/lib/systemd/system、 /etc/systemd/system。
由于init是第一个运行的程序,它的进程编号(pid)就是1。其他所有进程都从它衍生,都是它的子进程。
确定运行级别
许多程序需要开机启动。它们在Windows叫做"服务"(service),在Linux就叫做"守护进程"(daemon)。
init进程的一大任务,就是去运行这些开机启动的程序。
但是,不同的场合需要启动不同的程序,比如用作服务器时,需要启动Apache,用作桌面就不需要。
Linux允许为不同的场合,分配不同的开机启动程序,这就叫做"运行级别"(runlevel)。也就是说,启动时根据"运行级别",确定要运行哪些程序。
Linux系统有7个运行级别(runlevel):
运行级别0:系统停机状态,系统默认运行级别不能设为0,否则不能正常启动
运行级别1:单用户工作状态,root权限,用于系统维护,禁止远程登陆
运行级别2:多用户状态(没有NFS)
运行级别3:完全的多用户状态(有NFS),登陆后进入控制台命令行模式
运行级别4:系统未使用,保留
运行级别5:X11控制台,登陆后进入图形GUI模式
运行级别6:系统正常关闭并重启,默认运行级别不能设为6,否则不能正常启动
可以使用运行级别执行关机或重启:
1 | init 0 关机 |
加载开机启动程序
在init的配置文件中有这么一行: si::sysinit:/etc/rc.d/rc.sysinit
它调用执行了/etc/rc.d/rc.sysinit,而rc.sysinit是一个bash shell的脚本,它主要是完成一些系统初始化的工作,rc.sysinit是每一个运行级别都要首先运行的重要脚本。
它主要完成的工作有:激活交换分区,检查磁盘,加载硬件模块以及其它一些需要优先执行任务。
1 | l5:5:wait:/etc/rc.d/rc 5 |
这一行表示以5为参数运行/etc/rc.d/rc,/etc/rc.d/rc是一个Shell脚本,它接受5作为参数,去执行/etc/rc.d/rc5.d/目录下的所有的rc启动脚本,/etc/rc.d/rc5.d/目录中的这些启动脚本实际上都是一些连接文件,而不是真正的rc启动脚本,真正的rc启动脚本实际上都是放在/etc/rc.d/init.d/目录下。
而这些rc启动脚本有着类似的用法,它们一般能接受start、stop、restart、status等参数。
/etc/rc.d/rc5.d/中的rc启动脚本通常是K或S开头的连接文件,对于以 S 开头的启动脚本,将以start参数来运行。
而如果发现存在相应的脚本也存在K打头的连接,而且已经处于运行态了(以/var/lock/subsys/下的文件作为标志),则将首先以stop为参数停止这些已经启动了的守护进程,然后再重新运行。
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是当init改变运行级别时,所有相关的守护进程都将重启。
至于在每个运行级中将运行哪些守护进程,用户可以通过chkconfig或setup中的"System Services"来自行设定。
用户登录
一般来说,用户的登录方式有三种:
(1)命令行登录
(2)ssh登录
(3)图形界面登录
对于运行级别为5的图形方式用户来说,他们的登录是通过一个图形化的登录界面。登录成功后可以直接进入 KDE、Gnome 等窗口管理器。
而本文主要讲的还是文本方式登录的情况:当我们看到mingetty的登录界面时,我们就可以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来登录系统了。
Linux 的账号验证程序是login,login会接收mingetty传来的用户名作为用户名参数。
然后login会对用户名进行分析:如果用户名不是root,且存在 /etc/nologin 文件,login 将输出 nologin 文件的内容,然后退出。
这通常用来系统维护时防止非root用户登录。只有/etc/securetty中登记了的终端才允许 root 用户登录,如果不存在这个文件,则root用户可以在任何终端上登录。
/etc/usertty文件用于对用户作出附加访问限制,如果不存在这个文件,则没有其他限制。
图形模式与文字模式的切换方式
Linux预设提供了六个命令窗口终端机让我们来登录。
默认我们登录的就是第一个窗口,也就是tty1,这个六个窗口分别为tty1,tty2 … tty6,你可以按下Ctrl + Alt + F1 ~ F6 来切换它们。
如果你安装了图形界面,默认情况下是进入图形界面的,此时你就可以按Ctrl + Alt + F1 ~ F6来进入其中一个命令窗口界面。
当你进入命令窗口界面后再返回图形界面只要按下Ctrl + Alt + F7 就回来了。
如果你用的vmware 虚拟机,命令窗口切换的快捷键为 Alt + Space + F1~F6. 如果你在图形界面下请按Alt + Shift + Ctrl + F1~F6 切换至命令窗口。
login shell
shell,简单说就是命令行界面,让用户可以直接与操作系统对话。用户登录时打开的shell,就叫做login shell。
(1)命令行登录:首先读入 /etc/profile,这是对所有用户都有效的配置;然后依次寻找下面三个文件,这是针对当前用户的配置。
1 | ~/.bash_profile |
需要注意的是,这三个文件只要有一个存在,就不再读入后面的文件了。比如,要是 ~/.bash_profile 存在,就不会再读入后面两个文件了。
(2)ssh登录:与第一种情况完全相同。
(3)图形界面登录:只加载 /etc/profile 和 /.profile。也就是说,/.bash_profile 不管有没有,都不会运行。
Linux关机
1 | sync 将数据由内存同步到硬盘中。 |
最后总结一下,不管是重启系统还是关闭系统,首先要运行sync命令,把内存中的数据写到磁盘中。
关机的命令有 shutdown –h now halt poweroff 和 init 0 , 重启系统的命令有 shutdown –r now reboot init 6。
计算机启动的流程
boot是bootstrap(鞋带)的缩写,它来自一句谚语:
“pull oneself up by one’s bootstraps”
字面意思是"拽着鞋带把自己拉起来",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最早的时候,工程师们用它来比喻,计算机启动是一个很矛盾的过程:必须先运行程序,然后计算机才能启动,但是计算机不启动就无法运行程序!
早期真的是这样,必须想尽各种办法,把一小段程序装进内存,然后计算机才能正常运行。所以,工程师们把这个过程叫做"拉鞋带",久而久之就简称为boot了。
计算机的整个启动过程分成四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:BIOS
上个世纪70年代初,“只读内存”(read-only memory,缩写为ROM)发明,开机程序被刷入ROM芯片,计算机通电后,第一件事就是读取它。
BIOS全称是Basic Input/Output System,即基本输入输出系统,即下图芯片里的程序。
硬件自检
BIOS程序首先检查,计算机硬件能否满足运行的基本条件,这叫做"硬件自检"(Power-On Self-Test),缩写为POST。
如果硬件出现问题,主板会发出不同含义的蜂鸣,启动中止。如果没有问题,屏幕就会显示出CPU、内存、硬盘等信息。
启动顺序
硬件自检完成后,BIOS把控制权转交给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。
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根据BIOS设置项Boot Sequence(启动顺序)决定,排在前面的设备就是优先转交控制权的设备。
第二阶段: 主引加粗样式导记录
BIOS按照"启动顺序",把控制权转交给排在第一位的储存设备。
这时,计算机读取该设备的第一个扇区,也就是读取最前面的512个字节。如果这512个字节的最后两个字节是0x55和0xAA,表明这个设备可以用于启动;如果不是,表明设备不能用于启动,控制权于是被转交给"启动顺序"中的下一个设备。
这最前面的512个字节,就叫做"主引导记录"(Master boot record,缩写为MBR)。
主引导记录组成
主引导记录由三个部分组成:
(1) 第1-446字节:调用操作系统的机器码。
(2) 第447-510字节:分区表(Partition table),共64字节。
(3) 第511-512字节:主引导记录签名(0x55和0xAA)。
其中,第二部分"分区表"的作用,是将硬盘分成若干个区。
分区表
硬盘分区有很多好处。每个分区可以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,"主引导记录"因此必须知道将控制权转交给哪个区。
分区表的长度只有64个字节,里面又分成四项,每项16个字节。所以,一个硬盘最多只能分四个一级分区,又叫做"主分区"。
每个主分区的16个字节,由6个部分组成:
(1) 第1个字节:如果为0x80,就表示该主分区是激活分区,控制权要转交给这个分区。四个主分区里面只能有一个是激活的。
(2) 第2-4个字节:主分区第一个扇区的物理位置(柱面、磁头、扇区号等等)。
(3) 第5个字节:主分区类型。
(4) 第6-8个字节:主分区最后一个扇区的物理位置。
(5) 第9-12字节:该主分区第一个扇区的逻辑地址。
(6) 第13-16字节:主分区的扇区总数。
最后的四个字节(“主分区的扇区总数”),决定了这个主分区的长度。也就是说,一个主分区的扇区总数最多不超过2的32次方。
如果每个扇区为512个字节,就意味着单个分区最大不超过2TB。再考虑到扇区的逻辑地址也是32位,所以单个硬盘可利用的空间最大也不超过2TB。如果想使用更大的硬盘,只有2个方法:一是提高每个扇区的字节数,二是增加扇区总数。
第三阶段:硬盘启动
这时,计算机的控制权就要转交给硬盘的某个分区了,这里又分成三种情况。
情况A:卷引导记录
上一节提到,四个主分区里面,只有一个是激活的。计算机会读取激活分区的第一个扇区,叫做"卷引导记录"(Volume boot record,缩写为VBR)。
"卷引导记录"的主要作用是,告诉计算机,操作系统在这个分区里的位置。然后,计算机就会加载操作系统了。
情况B: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
随着硬盘越来越大,四个主分区已经不够了,需要更多的分区。但是,分区表只有四项,因此规定有且仅有一个区可以被定义成"扩展分区"(Extended partition)。
所谓"扩展分区",就是指这个区里面又分成多个区。这种分区里面的分区,就叫做"逻辑分区"(logical partition)。
计算机先读取扩展分区的第一个扇区,叫做"扩展引导记录"(Extended boot record,缩写为EBR)。它里面也包含一张64字节的分区表,但是最多只有两项(也就是两个逻辑分区)。
计算机接着读取第二个逻辑分区的第一个扇区,再从里面的分区表中找到第三个逻辑分区的位置,以此类推,直到某个逻辑分区的分区表只包含它自身为止(即只有一个分区项)。因此,扩展分区可以包含无数个逻辑分区。
但是,似乎很少通过这种方式启动操作系统。如果操作系统确实安装在扩展分区,一般采用下一种方式启动。
情况C:启动管理器
在这种情况下,计算机读取"主引导记录"前面446字节的机器码之后,不再把控制权转交给某一个分区,而是运行事先安装的"启动管理器"(boot loader),由用户选择启动哪一个操作系统。
Linux环境中的启动管理器例如Grub。
第四阶段:操作系统
控制权转交给操作系统后,操作系统的内核首先被载入内存。
以Linux系统为例,先载入/boot目录下面的kernel。内核加载成功后,第一个运行的程序是/sbin/init。它根据配置文件(Debian系统是/etc/initab)产生init进程。这是Linux启动后的第一个进程,pid进程编号为1,其他进程都是它的后代。
然后,init线程加载系统的各个模块,比如窗口程序和网络程序,直至执行/bin/login程序,跳出登录界面,等待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。
至此,全部启动过程完成。
单用户模式修改Centos系统root密码
步骤如下:
重启linux系统
3 秒之内要按一下回车,出现如下界面
按向下方向键移动到第二行,按"e"进入编辑模式
在 第二行最后边输入 single,用空格与前面内容隔开
回车
最后按"b"启动,启动后就进入了单用户模式了
进入到单用户模式后,就可以使用passwd命令任意更改root密码了:
救援模式修改Ubuntu系统root密码
重启,按住shift键,出现如下界面,选中如下选项
按回车键进入如下界面,然后选中最新的recovery mode选项
按e进入如下界面,找到图中红色框的recovery nomodeset并将其删掉,再在这一行的后面输入
1 | quiet splash rw init=/bin/bash |
接着按F10或者Ctrl+x 后出现如下界面,在命令行内输入passwd后进行修改密码即可
修改完之后重启系统。
本文参考: